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3日讯(驻京记者柯立)北京冬奥会系冬奥史上首次在大陆季风气候地区举办。长江日报记者近日在“科技助力冬奥”科学传播沙龙中获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炙手可热的高科技材料石墨烯在北京冬奥会防寒保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能有效帮助5G转播设备、运动员、工作人员、观众等应对-20℃低温的挑战。
“科技赋能”北京冬奥会
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在科学传播沙龙上介绍石墨烯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中的应用。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摄
石墨烯又被称为“黑金材料之王”,其发现者荣获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目前已知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厚度是头发丝的20万分之一,强度是钢的200倍。
美国、欧盟、英国等都在石墨烯领域砸下巨额研究经费,我国也在石墨烯领域频频布局。2017年,北京市政府和航天领域的央企联手,成立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集中相关领域上百名两院院士和高精尖人才,着力打破创新链孤岛现象,从事石墨烯技术研究和产业孵化,并积极参与“科技赋能”北京冬奥会。
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北京冬奥会,石墨烯技术与5G转播技术成果实现了碰撞融合。”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自由视点沉浸式视频观赛能让无法到现场观赛的观众同样拥有沉浸式观赛体验。5G云转播技术则减轻了直播工作人、物负担,摄像人员携带5G背包采集视频素材后实时回传,最大限度降低了现场人员和设备需求。
北京冬奥会5G云转播相关负责人曹岱宗告诉记者,他们在张家口崇礼赛区中试验时遇到了难点,前端设备工作温度是-20℃,但冬奥会室外场地的温度最低到-25℃,有些地方甚至远远低于-25℃,云转播设备怎么突破这种温度的极限?通过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使北京冬奥会的设备可以在很低的温度下工作并有效续航,保证云转播4小时不中断。
用石墨烯制成可穿戴设备
石墨烯材料制成的“布料”可以用洗衣机清洗。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摄
“随着冬奥会越来越临近,我们每天晚上6点钟参加冬奥筹备相关的会议,回来安排工作,一直工作到半夜12点多钟,第二天8点开始,两小时一汇报,一直到晚6点,持续不断。”为北京冬奥会提供石墨烯智能科技发热产品及保障项目负责人陈利军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自己目前的工作节奏。
他主持的高科技企业与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技术产业化,致力于从天然气里面制备石墨烯,并做成可穿戴的环保纤维,目前已经拥有50多项专利。“第一代柔性热管理材料的典型应用是家用电热毯,成本低,缺点是电缆线很粗,不舒服,还要防止漏电等;第二代是薄膜状,缺乏透气性,不能贴身穿戴;石墨烯具备超强导电性,制成的‘布料’属于第三代柔性热管理材料,透气好、能水洗,用36伏以下直流电来供暖,穿着游泳都可以,十分安全。”
北京冬奥测试赛使用的石墨烯智能穿戴。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摄
陈利军说:“去年3月21日,张家口还在下雪,我和冬奥会工作人员在雪场一脚踩下去20厘米深,雪化成水渗进衣服和鞋子里,两小时以后,穿着羽绒服都非常冷。穿戴石墨烯保暖装备之后,摁袖珍开关3秒,灯一亮,衣服就热了,能够迅速帮人体把雪水烘干,恢复保暖性能。”
石墨烯围巾、手套、袜子等被应用到“相约北京”测试赛中,在崇礼雪场经受了白天-20℃、晚上-30℃甚至-40℃的低温考验。雪场工作人员穿戴上它们,可实现38℃—52℃温度调节。
有一些特殊的环境不能穿得太厚,比如颁奖时礼仪小姐的服装使用石墨烯材料,轻盈灵动且不畏严寒。此外,户外工作人员的手机、对讲机、摄像机、照相机等很多工作设备在冬奥户外赛场都不能正常工作,它们也穿上了石墨烯“外套”。
“石墨烯材料还应用到观众座椅中,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室外场馆,发热座椅套能有效提高座椅舒适感。”陈利军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些石墨烯加热装备已经在2021年冬奥测试赛期间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实现应用,即使置身‘料峭寒风’,仍能在融融暖意中比赛、观赛。”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转载自长江日报
总部地址:上海市宝山区真陈路898号
江苏生产基地:江苏海安永安南路336号
电话:400-605-5268
邮箱:marketing@levsongroup.com
网址:http://www.levsonpower.com/